阿普顿】综合测算

半吉 (磨铁成针)磨铁成针刻意经营数。

分析: 非无大志,实乏统率的威望,缺乏首领的才干。属于有志而乏其力,不得众信。薄弱平凡之象。自然易陷于不幸失意难以成功。但向文学、技艺方面发展,则有较强的上进能力,可望成功。此数为艺术成功数。

数理: 38

【阿普顿】五行分析
【阿】 繁体: 拼音:ā,ē 五行: 笔画:13 吉凶分析: 下贱之字,忧心劳神,身弱多病,中年劳,晚年吉祥。 (
【普】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12 吉凶分析: 二子吉祥,清雅多才,中年平凡,晚年隆昌,子孙兴旺。 (
【顿】 繁体: 拼音:dùn 五行: 笔画:13 吉凶分析: 刑偶伤子,身弱短寿,二子吉祥,中年吉祥,晚年劳神。 (
】含义详细解释
阿 [à]

〈副〉

  1. 〈方〉∶可,是否 [may;can;whether or not]。用在问句中,加强语气。如:阿晓得(可晓得)?阿去(可去)?

阿 [ē]

〈名〉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义 [big 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hillside]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fine silks]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边 [waterside]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 近旁 [nearby;near]。如:阿门(旁门)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Dong'e county]。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动〉

  1. 曲从;迎合 [pander to;play up to]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5. 另见ā;ǎ;à;a

阿 [ǎ]

〈叹〉

  1. 用于表示各种感情(如惊讶) [ah]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鲁迅《呐喊·故乡》

  2. 另见ā;à;a;ē;ě

〈形〉

  1. (会意兼形声。小篆字形,从日,从并。“并”亦可以看作声。“普”是二人并排站着。本义:日无光)

  2. 同本义 [dusky]

    普,日无色也。——《说文》。徐锴注:“日无光,则近远皆同。”

  3. 遍,普遍;全面 [general;universal;widespread]

    普天之下。——《孟子·万章下》

    广矣普矣。——《文选·宋评论·高唐赋》

    天丽且弥,地普而深。——《汉书·扬雄传下》

    普施明法。——《史记·秦始皇本纪》

    普天一统,于是定矣。——《三国志·吴主传》

  4. 又如:普席(全席);普及本(即普及版);普天(遍天下);普加(普遍赐与;普遍施与);普存(普遍富足);普讯(遍及;普遍);普施(普遍施与);普恩(普施的恩泽)

  5. 广大 [universal]

    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

〈名〉

  1. 对历史上普鲁士王国的简称 [Prussia]。如:普法战争

  2. 吐蕃俗称丈夫(成年男子)为普 [husband]

〈动〉

  1. (形声。从页( xié),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2. 同本义 [kowtow]

    顿,下首也。——《说文》

    二曰顿首。——《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

  3. 又如:顿颡(屈膝下拜,以额叩地,多在请罪投降时用);顿筑(以头或物撞地);顿头(磕头);顿膝(下跪)

  4. 用脚底或用脚使劲往下踩 [stamp]

    顿足失色。——《聊斋志异·促织》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顿脚;顿足(以足跺地。形容着急、悲痛的样子)

  6. 倒下,跌倒 [fall]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7. 又如:顿仆(僵仆);顿落(低落);顿碌(折腾);顿毙(倒毙);顿擗(崩倒;倒塌)

  8. 放置;安放 [arrange]。如:整顿,安顿;顿纲(整顿纲纪);顿放(安放);顿寄(寄存);顿备(准备)

  9. 止宿;屯驻 [be stationed]。如:顿兵(驻扎军队;休战,止兵);顿舍(屯戍,止息);顿息(休息);顿住(止宿;屯驻)

  10. 舍弃;废弃 [abandon]

    文六龙顿辔。——《文选安陆昭王碑》

  11. 又如:顿脱(甩掉);顿罔(撤除围猎之网)

  12. 解 [untie]。如:顿缨(挣脱绳索);顿开(挣开;脱开)

  13. 暂停 [pause]。如:他顿了一下,接着又往下说;顿辔(停车);顿断(音节停顿间断);顿毂(停车);顿驾(停车);顿滞(停息滞留)

  14. 买 [buy]。如:顿下(买下)

〈形〉

  1. 劳累疲弊 [tired]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兵甲顿,士民病。——《韩非子·初见秦》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顿卒(困苦。也作顿悴);顿悴(困厄憔悴)

〈名〉

  1. 宿食之所。也指宿食所需之物 [board and lodging]。如:顿所(营房;馆舍)

  2. 在中国书法上指起笔落笔时用力使笔着纸而暂不移动 [(in Chinese calligraphy)pause in writing in order to reinforce the beginning or ending of a stroke]。如:一横的两头都要顿一顿;顿笔(写字在折画处,用笔轻按,称顿笔)

  3. 次,回——用于吃饭、斥责、劝说、打骂等行为的次数 [time]。如:一天三顿饭;说了他一顿;一顿毒打;顿顿(每餐)

  4. 古国名。在今河南省商水县北,于公元前496被楚灭 [Dun state]

〈副〉

  1. 立刻 [immediately]

    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亡国之恨顿生。——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顿喝一口家乡水;顿改前非;顿尔(忽然);顿豁(突然开朗);顿绝(一下子断绝);顿饱(一下子吃饱)

  3. 另见 d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