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迪斯】综合测算

(散财)邪途散财,外祥内苦数。

分析: 散财破产运,有如夜雨花落,薄弱散漫之象。虽有才智,但意志薄弱,诸事不能遂。外观幸福,内多困苦。表面俨然成事,里面不堪设想。如果女性有此数理且加上其他格的关系,易陷荒淫而不能善终。

数理: 43

【格拉迪斯】五行分析
【格】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10 吉凶分析: 一生多福少劳,清雅伶俐,中年吉祥,晚年劳神。 (
【拉】 繁体: 拼音:lā,lá 五行: 笔画:9 吉凶分析:
【迪】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12 吉凶分析:
【斯】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12 吉凶分析: 学识丰富,清雅荣贵,官运旺,福寿兴家,环境良好。 (
】含义详细解释
格 [gé]

〈名〉

  1. (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

  2. 同本义 [long branch]

    格,木长貌。——《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夭娇枝格,偃蹇杪颠。——司马相如《上林赋》

    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史记·律书》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北周· 庾信《小园赋》

  3. 引申为格子 [shelf]

    格,椸架也。——《一切经音义》引苍颉

    共其牛牲之互。——《周礼·地官·牛人》。注:“互,若今屠家县肉格。”

    窗格上有火燃处。——《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 又如:五格的书架;格眼(格子和窟窿);格子眼(窗孔);格目(项目);格的(箭靶)

  5. 栅栏 [railings;bars;boom]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6. 又如:战格(作战时防御的栅栏)

  7. 法式;标准;规格 [law;standard;specifications]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武德二年,颁新格(特指法律条文)五十三条。——《旧唐书·刑法志》

  8. 又如:格范(典范;标准);格尺(标准);格令(法令);格法(成法,法度);格条(法令条文);格样(标准式样;模样)

  9. 条例;制度 [regulations;systems]。如:格目(表册);格制(格局体制);格例(规则条例)

  10. 品格;格调 [character;style]。如:人格(人的道德品质);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格量(品格气量);格韵(格调气韵);格业(品格功业)

  11. 箭靶子 [target]

    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淮南子·兵略》

  12. 又如:格的(箭靶中心)

  13. 博戏名 [a kind of game]。如: 格五(古代博戏名。棋类)

  14. 表明某词在一定上下文中与其它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屈折变化形式(如主格、 宾格、 所有格) [case]

  15. 通“茖”。茖葱。山葱 [scallion;onion]

    桂荏、凫葵,格韮菹于。——《后汉书·马融传》

  16. 通“落”( luò)。村落 [village]

    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史记·酷吏王温舒传》

〈动〉

  1. 阻止;搁置 [hinder;shelve]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

  2. 又如:格沮(阻止,阻挡);格格不入(相互抵触);格阂(阻隔,隔阂);格塞(阻塞,不通顺);格碍(阻碍,障碍);格笔(笔架;搁笔,停止写作)

  3. 纠正,匡正 [correct]

    人不足与適(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

  4. 又如:格非(匡正邪辟谬误的心);格心(匡正思想;归正之心);格正(匡正时弊;纠正)

  5. 推究 [examine]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6. 又如:格术(格物之术);格量(推度;衡量);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候(谓推算季候节气)

  7. 量度;衡量 [measure;weigh]。如:格知(度知,量度);格量(衡量;推究);格评(测量评定)

  8. 击打;格斗 [grapple]

    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穷寇不格。——《周书·武称》

    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

    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

  9. 又如:格击(格斗);格拒(抵抗;格斗);格战(格斗,搏斗)

  10. 击杀;搏杀 [kill]

    郢人等告 定国, 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 郢人以灭口。——《史记·荆燕世家》

  11. 又如:格化(斩杀);格敌(杀敌);格斩(击杀)

  12. 抗拒;抗御 [resist]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13. 又如:格拒(抗拒格斗);格迕(抵触,不合)

  14. 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arrive]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惟先格王。——《书·高宗肜日》

    祖考来格。——《书·益稷》

    格于皇天。——《书·君诰》

  15. 又如:格思(来,到。思,语助词)

〈形〉

  1. 拘执 [stubborn]。如:格虏(傲慢的奴仆);格孽(方言。意谓争吵、吵闹);格仆(强悍的奴仆)

  2. 被限制,受局限 [limited]。如:格限(指规定的资格);格于成例(被条例所限制,不能通融办理)

  3. 圣的 [sacred]。如:格人(至道之人;有识之人);格王(至道之王;圣王)

  4. 吉祥 [lucky]。如:格命(犹大命,福命);格保(降临保佑)

  5. 正确 [correct]。如: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格训(正确而至当的训示);格尚(方正高尚)

  6. 通“嘏”( gǔ)。大 [big]

    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

  7. 又如:格命(皇命)

〈代〉

  1. 〈方〉∶这;那 [this; that]。如:格个(这个);格号(这种);格注(这笔;这注);格格(这个)

  2. 语助词。的 [of]。如:格来(方言。着哩);格呢(方言。的呢);格落(方言。的了)

  3. 另见 gē

格 [gē]
  1. 形容某些碰击、断裂声。如:格登(走路时脚踏地的声音);格剌子(角落;偏僻的地方);格支支(物体断裂、撞击、摩擦的声音);格喳(木棍断裂声)

  2. 另见 gé

拉 [lá]

〈动〉

  1. 割开 [slit slash]。如:把这块皮子拉开;拉口子要见血(干到底;不松手);拉脖子

  2. 划破 [cut]。如:手上被芭茅拉了一个口子

  3. 另见 lā;lǎ;“剌”

  4. 另见 là

拉 [lā]

〈动〉

  1. (形声。从手,立声。本义:摧折,折断)

  2. 同本义 [break]

    拉,摧也。——《说文》

    使力士彭生拉杀 鲁桓公。——《史记·齐世家》

    拉捭摧藏。——《文选·左思·吴都赋》

    拉干而杀之。——《公羊传·庄公元年》

    范雎拉胁折齿于 魏。——《汉书·邹阳传》

  3. 又如:摧枯拉朽(摧折枯枝朽木。比喻极容易办到);拉杂(折断弄碎。后用以指杂乱而没有条理);拉齿(折齿);拉枯(摧毁枯朽之物。比喻轻而易举)

  4. 牵;引;扯;拽 [pull;drag;tug]

    谁能拉花住,争换得春回。——刘禹锡《花下醉中联句》

  5. 又如:拉手(满人久别见面的一种礼节);拉拉(趿拉,即将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面);拉人(拉夫);拉火线(手榴弹等引爆的拉线)

  6. 击,打 [strike]。如:拉三拳(打三拳);拉杀(用杖击杀)

  7. 拉拢;联络 [draw in]。如:拉马(拉拢双方搞不正当的关系);打一派拉一派;拉山头(为私利而组织小集团)

  8. 辛勤抚养;帮助 [bring up;help]。如:拉巴(辛勤抚养);拉拨(辛勤扶养、照顾);拉持(拉扯。辛勤抚养)

  9. 闲谈 [chat]。如:拉呱(方言。闲谈);拉塔,拉搭(方言。交谈;闲谈);拉闲(闲谈);拉舌头(没根据地乱说)

  10. 延伸或延长 [stretch]。如:拉叉(肢体伸展开);拉开距离;拉在后面

  11. 牵引乐器的某一部分以演奏 [play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如:拉胡琴;拉二胡;拉手风琴

  12. 大便或小便;排泄 [empty the bowels]。如:拉硬屎(强作好汉。也指自恃高人一等的意思);拉肚子

  13. 牵连 [implicate]

    此后的小报,每当攻击胡风时,便往往不免拉上我。——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14. 拖欠 [owe]。如:拉债;拉账;拉饥荒

  15. 另见 lá;lǎ

拉 [lǎ]

〈量〉

  1. 指物件、地域被分割开的或划分开的部分。常与“半”连用,相当于“块”、“边”。如:那一溜是炼钢厂,这半拉是炼铁厂

  2. 另见 lā;lá

〈动〉

  1. 开导 [enlighten]

    迪,道也。——《说文》。按,谓导也。

    弗求弗迪。——《诗·大雅·桑柔》

    启迪后人。——《书·太甲上》

  2. 遵循 [follow]

    为国不迪其法。——扬雄《法言》

  3. 行,出走 [go]

    商其沦丧,我无所为人臣仆,诏王子出迪。——《书·微子》

〈名〉

  1. (形声。从辵,由声。本义:道;道理) 同本义 [road;reason]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楚辞》

〈动〉

  1.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2. 同本义 [split]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3. 扯裂 [tear]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4. 分开 [divide]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5. 距离;离开 [leave]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 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代〉

  1.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this]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3. 则。就 [then]——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形〉

  1. 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humble;low]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2. 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3. 白色 [white]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助〉

  1.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of]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2.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be]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3.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function word]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