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兹】综合测算

(春日花开)智勇德志,心想事成享清福数。

分析: 如龙升天,智仁勇俱备。意志坚固,千挫不挠,脚步踏实,可成大志,为能成就大业的运格。可统率众人,博得名誉,繁华富贵,福泽绵长。属温良平静、威力强大的首领运数。

数理: 31

【布莱兹】五行分析
【布】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5 吉凶分析: 温和慈祥,但多灾难,忌车怕水,中年劳,晚年吉祥。 (
【莱】 繁体: 拼音:lái 五行: 笔画:14 吉凶分析:
【兹】 繁体: 拼音:zī,cí 五行: 笔画:12 吉凶分析: 有爱情烦恼,温和贤能,中年平凡,晚年吉祥。 (
】含义详细解释

〈名〉

  1. (形声。从巾,父声。本义:麻布)

  2. 同本义(古时无棉布) [hemp cloth]

    坤为布。——《易·说卦》

    抱布贸丝。——《诗·卫风·氓》

    女有余布。——《孟子》

    果布辐凑而常然。——左思《吴都赋》

    商祝免袒,执功布入。——《仪礼·既夕礼记》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孟子·滕文公》

  3. 又如:布衣(平民,老百姓。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平为“布衣”);布槽(布制的马槽);布褐(粗布衣服;又指平民);布总(古代丧服,以麻布束发)

  4. 棉、麻、苎、葛等织物的通称 [cloth]

    足缠白布。——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土布(手工纺织的布);布索(布制的绳);布衣交(贫贱之交);布裙荆钗(指民家的女子);布头笺(用碎片制成而品质优良的笺纸);布掸子(用布条札成的掸帚)

  6. 古代钱币 [coin]

    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周礼·天官·外府》

  7. 又如:布儿(古代钱币的通称。亦作“泉布”);布缗(古代用绳子串起来的钱)

〈动〉

  1. 铺开 [be fully underway;spread]

    收葱子,必薄布阴干。——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葱》

    禹鲧是始布土。——《山海经·海内经》

    敢私布之。——《左传·昭公十六年》

    布币行礼。——《国语·鲁语上》

  2. 引申为散开,分布 [disperse;scatter;be distributed over an area]

    天下英豪布在州郡。——《三国志·吴主权传》

    影布石上。——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布陈(敷布陈设);布武(用小步疾走,使足迹散布,而不相重叠);布锦(铺展锦绣)

  4. 布列 [distribute and display]

    千人者布列江岸。——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布阵(布列阵势);布兵(布戎。布甲。布列军队);布伍(部署军队)

  6. 布施;施行 [carry out]

    阳春布德泽。——《乐府诗集·长歌行》

  7. 又如:布德(广施恩德);布惠(布施恩惠);布化(施行教化)

  8. 公布,颁布 [promulgate]

    法者,…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

  9. 又如:布按三司(布政、按察、都指挥史的总称);布露(公布,向众人布告披露);布谕(布告晓喻);布教(颁布教令)

  10. 伸开 [stretch]。如:布指(伸开手指);布展(伸展;扩展)

  11. 传布 [disseminate]

    上器其能,赐以秘书之副,时书未布。——《汉书·叙传》

  12. 又如:布旨(传布旨意);布种(撒籽栽种);布怨(播怨,结怨)

  13. 陈述 [state]

    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与陈伯之书》

  14. 又如:布达(陈述表达);布述(书信用语。陈述)

  15. 布置,安排 [arrange]。如:布席(铺设坐席);布致(布景致思);布摆(安排)

〈名〉

  1. (形声。从艸,来声。本义:草名。即藜)

  2. 草名,又名藜 [lamb’s-quarters]。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莱,蔓华也。——《说文》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诗·小雅·南山有台》

  3. 郊外休耕的田 [unrotated land]。如:莱田(荒地)

  4. 古国名 [Lai state]。今山东省黄县东南有莱子城即古莱国旧址。如:莱夷(古国名。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鲁襄公六年为齐所灭)

  5. 莱驹为右。(莱驹作晋侯的车右武士。)——《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动〉

  1. 长满杂草 [overgrow with weeds]

    莱五十亩。——《周礼·遂人》

    莱,野也。——《越绝书·吴内传》

    田卒污莱。——《诗·小雅·十月之交》

  2. 除草 [weed]

    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周礼·地官·山虞》

兹 [cí]
  1. ——“龟兹”( Qiūcí):古代西域的国名,唐代征服东突厥时曾在此设郡,旧址在今新疆库东县一带

  2. 另见 zī

兹 [zī]

〈动〉

  1. (形声。据《说文》,从艸,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 同本义 [grow]

    兹,草木多益也。——《说文》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素问·五藏生成论》

  2. 又如:兹兹(增加繁殖)

〈名〉

  1. 年[year]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吕氏春秋》

  2. 草席 [straw mat]

    蓐谓之兹。——《尔雅》。注:“兹者,蓐席也。”

    毛叔郑奉明水, 卫康叔封布兹。——《史记》

  3. 现在;此时 [now;at present]

    兹予大享于先生,尔祖其从与享之。——《书·盘庚上》

〈代〉

  1. 这个,此 [this]

    总兹戎重。——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挥手目兹去。——唐· 李白《送友人》

    兹游快且愧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而母立于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兹事体大(此事牵连甚广,关系重大)

  3. 这里 [here]

    文王既没,文在不兹乎?——《论语》

  4. 另见 cí

〈副〉

  1. 通“滋”。益,愈加[more]

    由由乎兹免。——《管子·小问》

    行地兹远。——《管子·小匡》

    赋敛兹重。——《汉书·五行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