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烈】综合测算

(增长)欲望无休止的诽难运数。

分析: 欲望无止境,自信心过强,不容他人言语,多受诽谤攻击,而易致失败。始以其智谋,努力奋斗博得名利。待过中年,势渐趋下,内外酿出不和,难以发达到老,假使自身温顺富有,也不免内部背后是非不息。大多为半途中折之象。或因其他运的关系而陷于刑罚、孤独、死于逆难等。

数理: 27

【安得烈】五行分析
【安】 繁体: 拼音:ān 五行: 笔画:6 吉凶分析: 安详平凡,一生清雅,口快性刚,克父命,子孙兴旺,幸福之字。 (
【得】 繁体: 拼音:dé,děi,de 五行: 笔画:11 吉凶分析: 晚婚迟得子大吉,中年多劳,晚年吉祥。 (
【烈】 繁体: 拼音:liè 五行: 笔画:10 吉凶分析: 性刚口快,出外大吉,刑偶欠子,中年劳,晚年吉昌,官旺之字。 (
】含义详细解释

〈形〉

  1.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2. 同本义 [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

    安,定也。——《尔雅》

    共给之为安。——《庄子·天地》

    好和不争曰安。——《周书·谥法》

    心皆安下切上。——《仪礼·少牢礼》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系辞下》

    居安思危。——《左传·襄公十一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然后得一夕安寝。——宋· 苏洵《六国论》

    谢庄遂安。——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安睡;安寝;安抵(平安地抵达);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稳稳地睡觉);安帖(安定;平静;妥帖);安席(安稳地坐着;安静入睡)

  4. 安逸,安乐 [easy]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5. 又如:安佚(安闲舒适);安堵(安居,不受骚扰);安坦(安心舒坦)

  6. 安详,从容不迫 [composed]。如:安童(僮仆,小厮);安娴(安详文雅);安谛(安详审慎);安矜(安祥稳重);安俟(安心等待);安宜(稳重)

  7. 安宁 [peaceful]

    毅良久稍安。—— 唐· 李朝威《柳毅传》。

  8. 又如:安生(安宁);安豫(安宁快乐);安淳(安宁淳朴);安休

  9. 缓慢 [slowly]

    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10. 又如:安步(缓步徐行);安行

〈动〉

  1. 使安定 [stabilize]

    与魏质以安其心。——《韩非子·存韩》

    可以为富安天下。——汉· 贾谊《论积贮疏》

    安身立命。——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安神(使心神安定);安国(安邦定国;安定的邦国);安民(安定人民生活);安邦(安定国家);安内(安定内部)

  3. 安抚,安顿抚慰 [appease]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司马光《资治通鉴》。

  4. 又如:安存(安抚存恤);安恤(安抚体恤);定人(安抚人民);安辑(安抚)

  5. 安排;安置 [arrange]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

  6. 又如:安席(入座敬酒);安座(安席)

  7. 安心。习惯、满足于 [be content with]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清· 黄宗羲《原君》

    郊境之内,民不安业。——《三国志·司马郎传》。

  8. 又如:安于现状;安业(安于本业);安命(顺从命运安排)

  9. 安装 [install;fix]

    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诸葛亮《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书》。

  10. 又如:安电灯;安刀把儿

  11. 存着…心,怀有[某种不好意图] [harbor]。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副〉

  1. 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 [how]

    尔安敢轻吾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名〉

  1. “安培”的简称 [ampere]

  2. 用于外国语的音译。如:安琪儿;安拉;安第斯山

〈代〉

  1. 谁;何;什么 [who;how;what]

    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孙膑兵法·纂卒》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吾谷为难,安始而可?——《国语·晋语》

  2. 哪里,何处 [where]

    沛公安在?——《汉书·高帝纪》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即“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史记·魏公子列传》

得 [de]

〈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4. 另见 dé;děi

得 [dé]

〈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get;obtain;gain]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discover;obtain;find out]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hear of;learn about]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catch]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succeed]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fit;befit;suit]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have;possess]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can]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be proud of;revel in]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see]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

  1. 收获,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

  1.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

  1. 合适;正确 [suitable;right]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2.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all right]。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3.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look,look!]。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4. 另见 de;děi

得 [děi]

〈动〉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need]。如: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

  2.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must;have to]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表示推测的必然 [will be sure to]。如:要不快走,我们就得迟到了

  5. 另见 dé;de

〈形〉

  1. (形声。从火,列声。“火”字在下面一般写作四点。本义:火势猛)

  2. 同本义 [raging]

    烈,火猛也。——《说文》

    如火烈烈。——《诗·商颂·长发》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左传·昭公二十年》

    火烈风猛。——《资治通鉴》

  3. 又如:烈烧(炽烈的野火);烈燧(炽烈的烽火);烈烈(猛火炎炽貌);烈光(炽热的阳光)

  4. 猛烈;激烈 [violent]

    其使民也酷烈。——《荀子·议兵》

    一之曰觱发,二之曰栗烈。——《诗·豳风·七月》

    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

    冬日烈烈。——《诗·小雅·四月》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烈风雷雨弗迷。——《书·舜典》

    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5. 又如:烈毒(剧毒);烈栗(剧烈的震动);烈盛(猛烈);烈寒(严寒);烈烈轰轰(轰轰烈烈。形容气魄宏伟,声势浩大)

  6. 刚直;坚贞 [staunch and upright]

    贞魂烈魄怜巾帼。——李慈铭《感事》

  7. 又如:烈汉(性格刚烈的男子汉);烈直(刚烈耿直);烈性子(性格刚烈)

  8. 光明;显赫 [bright]

    君有烈名。——《国语》

    休有烈光。——《诗·周颂·载见》

  9. 又如:烈文(光明文采);烈光(光辉、荣耀);烈烈(鲜明灿烂的样子)

  10. 浓烈 [strong]。含有高浓度酒精的,食物味道浓烈的。如:烈酒

  11. 严厉;严重 [stern; severe]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到此矣。——龚自珍《病梅馆记》

  12. 又如:烈君(严厉的君主)

  13. 美好;优美 [fine; beantiful]

    声烈遐布。——嵇康《琴赋》

〈名〉

  1. 功业 [contribution]

    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 文、 武之烈。——《汉书·王莽传上》

    兼仗父兄之烈。——《资治通鉴》

  2. 又如:烈所(功业之所在);烈祖(建立功业的先祖);烈烈(功业德行显赫貌)

  3. 重义轻生或建功立业 [martyr]。如:先烈;烈属

  4. 通“疠”。恶疾 [leprosy]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诗·大雅·思齐》

  5. 通“列”。行列 [row]

    叔在薮,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

〈动〉

  1. 烧 [burn]

    益烈山泽而焚之。——《孟子·滕文公上》

    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关汉卿《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