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明月中天)明月光照,体质刚健的独立权威数。
分析: 光风霁月之象,万物形成自立之势。独立权威,能为首领之运。为人尊仰,享受富贵荣华。路径属迈进发展,中途难免相当苦心步步而进,宛如登梯。立业兴家,大博名利,寿禄丰厚,乃贵重的吉数。女性得此数者,易招灾害,故不宜之。按《易经》观点女性属阴应助男性,是为先天的补数,如具备首领之运,即妻凌夫之格。阴阳生出暗斗,自然不得安宁,故夫妻难免时常反目,或喜极生悲,且妇德不备,家庭不圆满,妻便克夫,所谓两虎相斗,必无双全者慎之戒之。
数理: 21
〈名〉
山名,华山 [Mount Huashan]。在陕西省东部,北临渭河平原,属秦岭东段。华山又称太华山,古称“西岳”,海拔1997米,有壁立千仞之势。如:华嵩(华崧。华山与嵩山的并称。常用以比喻崇高或高大)
姓。如:华佗;华扁(古代名医华陀、扁鹊的并称)
另见 huā,huá
〈形〉
华丽;光彩美丽 [magnificent;gorgeous]
金银华美之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华衣乘马。——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华扁(华丽的匾额);华彩(华美;光彩);华服(华丽的服装);华舆(华美的车辆或轿子);华筵(华美的筵席);华观(华丽的观阙,即宫门前的望楼);华毂(华丽的车)
豪华 [luxurious;sumptuous]
况我大魏天王,个为华侈。——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称美之词。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your]。如:华名(美名);华宗(对同族或同姓者的美称);华笺(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华缄(对他书信的美称或敬称)
灰白 [grey]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赤壁怀古》
又如:华首(头发花白。指老人);华颠(白发);华鬓(鬓发花白);华发(花白头发)
年轻;年少 [young]。如:华年
浮华 [flashy;extravagant]
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
又如:华辞(虚浮巧饰的言辞);华誉(不实的声誉);华风(浮华的文风)
汉语 [Chinese]。如:华言(指中原地区的语言。后泛指汉语)
荣华;光耀 [glory]。如:华伍(指达官贵人);华序(显要的官阶);华使(显贵的官吏);华秩(显位;高阶)
显耀 [splendor]。如:华近(显贵而亲近君上的官职);华要(显要尊贵的官职);华省(显贵而职务上能亲近君主的官署);华重(显贵而重要的官职)
繁盛 [luxuriant]
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红楼梦》
又如:华滋(草木茂盛的样子)
鲜美 [delicious]
其民华食而脂肥。——《素问》。王冰注: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
彩色。特指雕绘或装饰 [color]。如:华轩(饰有文采的曲栏);华衮(古代王公贵族的多采的礼服。常用以表示极高的荣宠);华纳(有雕饰的台阶。纳,即纳陛);华幄(帝王所居的华丽的帷帐)
〈名〉
中国 [China]。如:来华访问;华中;华北
我国古称华夏,今称中华。省称“华” [the Han nationality]。如:华夷(华是汉族,夷指非汉族的其他少数名族);华风(指汉族或中原的风俗)
光辉;光彩 [brilliant]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王勃《卿云歌》
又如:华景(明亮的阳光);华月(皎洁的月亮);华焕(光彩绚丽);华魄(光彩;亦指皎洁的月光)
泉中的矿物由于沉积而形成的物质 [sinter]。如:钙华;硅华
借升华而得的化学品 [flowers]。如:硫华;锌华
车盖 [cover of a carriage]。如:华芝(车盖。因车盖的外形象芝而得名)
时光 [time]。如:年华,岁华,韶华
声望 [prestige]
客游梁朝,则声华籍甚。——《文选·任彦升·宣德皇后令》
精华 [essence]
物华天宝。——王勃《滕王阁序》
又如:华甸(精华荟聚之区。常以指京都、中原、中国);华英(精华);华髓(精髓)
文才 [talent for literature]
昔庚无规才华清英。—— 刘勰《文心雕龙》
瓜类植物的果实 [fruit]
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礼记》
光环 [corona]
薄云敝日时,由于无数水滴的衍射,在太阳、月亮或其他发光体四周形成的一组或几组小半径的同心彩色光环
矿脉或煤层已发生氧化或分解的露头 [blossom;bloom]
另见 huā;huà
〈名〉
(会意。从芔,从芌( xū)。“華”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叶下垂形。本义:花)
通“花”,花朵 [flower]
华,荣也。——《说文》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尔雅·释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周南·桃夭》
焜黄华叶衰。——《乐府诗集·长歌行》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华英(指花);华叶(花与叶);华胜(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华实(花和果实;亦指开花结果)
轻浮柔弱如花的脉象 [flower pulse]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素问》。王冰注:“谓似华虚弱,不可正取也。”
〈动〉
开花 [flower]
桃李始华。——《淮南子·时则训》
又如: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昏花 [dazzle]
僧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曰:“莫眼华。”——《五灯会元》
当中剖开 [dissect]
瓜曰华之。——《尔雅》
为国君者华之。——《礼记·曲礼》。注:“中裂之。”
另见 huá;huà
〈动〉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议论,谈论 [discuss;comment]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记载 [write down;record]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问 [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又如:言问(讯问)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陈述;叙述 [state]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namely]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说明 [explain]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speech;spoken language]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言论;见解;意见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言辞;辞令;辞章 [one’s words;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poetry and prose]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政令;号令 [government decree;order]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誓言;盟辞;约言 [oath;pledge;promise]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建议;主意;计策 [proposal;idea;plan]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学说;主张 [theory;view;position]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sentenc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著作 [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姓
〈助〉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