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综合测算

(明月中天)明月光照,体质刚健的独立权威数。

分析: 光风霁月之象,万物形成自立之势。独立权威,能为首领之运。为人尊仰,享受富贵荣华。路径属迈进发展,中途难免相当苦心步步而进,宛如登梯。立业兴家,大博名利,寿禄丰厚,乃贵重的吉数。女性得此数者,易招灾害,故不宜之。按《易经》观点女性属阴应助男性,是为先天的补数,如具备首领之运,即妻凌夫之格。阴阳生出暗斗,自然不得安宁,故夫妻难免时常反目,或喜极生悲,且妇德不备,家庭不圆满,妻便克夫,所谓两虎相斗,必无双全者慎之戒之。

数理: 21

【丹尼斯】五行分析
【丹】 繁体: 拼音:dān 五行: 笔画:4 吉凶分析: 性刚果断,父母无缘,一生平凡,中年劳,晚年吉祥。 (
【尼】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5 吉凶分析: 暗淡无光,事难如愿,中年忧心劳神,晚年吉祥。 (
【斯】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12 吉凶分析: 学识丰富,清雅荣贵,官运旺,福寿兴家,环境良好。 (
】含义详细解释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本义:辰砂,朱砂)

  2. 同本义 [cinnabar]

    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说文》

    砺砥砮丹。——《书·禹贡》

    有始州之国,有丹山。——《山海经·大荒北经》

    加之以丹矸。——《荀子·正论》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3. 又如:丹矸(丹砂);丹砂(一种红色矿物,也叫“朱砂”);丹砾(矿物之丹砂,可为药用);丹铅(丹砂和铅粉,是古人校勘文字的用具)

  4. 道家炼制的所谓长生不老药。又称丹头;丹液 [pills of immortality]。如:炼丹;丹剂(丹药,丹饵)

  5. 古代用作染色的颜料 [red pigment]

    凡画者丹质。——《仪礼·乡射礼记》

  6. 指南方。古代五行说以五色配五方,南方属火,火色丹,故称 [southern]。如:丹山(南方当日之地)

  7. 帝王的,帝王居住的 [imperial]。如:丹诏(皇帝的诏书);丹跸(帝王的车驾);丹书铁券(皇帝颁给功臣使其世代享受免罪特权的诏书)

  8. 依成方制成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中成药 [pellet;powder]

    山海丹

    灵丹妙药

〈形〉

  1. 红色,赤色 [red]

    染羽以朱湛丹秫。——《周礼·考工记》

    颜如渥丹。——《诗·秦风·终南》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丹秫(赤粟);丹陛云墀(雕刻着云彩的红色台阶);丹阙(宫殿前两边用红色染饰的楼台);丹毫(红颜色的笔);丹陛(红色的台阶)

  3. 赤诚 [whole hearted]。如:丹悃(真诚;赤诚之心);丹诚(丹赤诚衷之心);丹禁(天子居住的禁城)

  4. 炼丹的 [making pills of immortality]。如:丹鼎(道家语。一种炼丹的器具);丹丘(神话中的神仙之境。日夜皆明);丹台(道家语。神仙居住的地方)

〈动〉

  1. 涂染成红色 [redden]

    杀卒四万,血丹野。——《新唐书》

  2. 又如:丹野

尼 [ní]

〈形〉

  1. (会意。从尸,匕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个人亲昵的样子。本义:亲近,亲昵)

  2. 同本义。后作“昵” [very intimate]

    尼,从后近之也。——《说文》

    尼,近也。——《小尔雅》。按,近昵之意,字亦作昵。

    不避远尼。——《尸子》

  3. 安定,平和 [peaceful]

    尼,安也。——《尔雅》

    尼,和也。——《广雅》

    竟界尼康。——《隶释·祝睦后碑》

〈名〉

  1. 尼姑,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是梵语“比丘尼”(Bhidsunt)的简称 [nun]

    人道为尼,遂居此寺。——《洛阳伽蓝记·胡统寺》

  2. 又如:僧尼(和尚和尼姑);尼寺(尼姑所住的寺院);尼房(尼姑所居处);尼坛(尼姑受戒的地方)

  3. 尼山 [Ni Hill,believed to be birthplace of Confucius] 。如:尼丘(尼邱。山名,即尼山,在山东曲阜县东南。相传为孔子出生地。故孔子名丘,字仲尼);尼圣(对孔子的尊称);尼轲(孔子和孟子的并称);尼聃(儒家创始人仲尼和道家创始人老聃的并称);尼首(谓人头像尼丘山,中低四方高)

  4. 另见 nǐ

尼 [nǐ]

〈动〉

  1. 阻止;阻拦 [impede]

    淫嚣不静,当路尼众。——《墨子》

  2. 又如:尼行(停止或阻止前进);尼阻(阻止,阻碍)

  3. 另见 ní

〈动〉

  1.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2. 同本义 [split]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3. 扯裂 [tear]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4. 分开 [divide]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5. 距离;离开 [leave]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 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代〉

  1.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this]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3. 则。就 [then]——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形〉

  1. 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humble;low]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2. 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3. 白色 [white]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助〉

  1.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of]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2.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be]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3.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function word]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