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儒昂】综合测算

(春日花开)智勇德志,心想事成享清福数。

分析: 如龙升天,智仁勇俱备。意志坚固,千挫不挠,脚步踏实,可成大志,为能成就大业的运格。可统率众人,博得名誉,繁华富贵,福泽绵长。属温良平静、威力强大的首领运数。

数理: 31

【赤儒昂】五行分析
【赤】 繁体: 拼音:chì 五行: 笔画:7 吉凶分析: 口快心直,性刚,出外吉利,晚婚吉,中年隆昌,晚年劳神。 (
【儒】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16 吉凶分析: 多才贤能,精明公正,官运旺,荣贵隆昌,环境良好。 (
【昂】 繁体: 拼音:áng 五行: 笔画:8 吉凶分析: 子孙兴旺,清雅荣贵,中年成功隆昌,出国之格。 (
】含义详细解释

〈形〉

  1.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 同本义 [red]

    赤,南方色也。——《说文》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

    赤刀。——《书·顾命》。郑注:“ 武王诛 纣时刀赤为饰。”

    色赤椒好。——《齐民要术·种椒》

    困于赤绂。——《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

  3. 忠诚;真纯 [loyal;pure]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4. 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5. 裸露 [bare]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唐· 韩愈《山石诗》

  6. 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7. 空;尽;一无所有 [empty;extreme]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韩非子·十过》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

  8. 又如:赤淋淋(赤条条,一丝不挂);赤白白(一无所有);赤洒洒(形容无牵无挂)

〈名〉

  1. 古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因以赤指南方 [south]。如:赤帝(神话中的南方之神。代指汉高祖刘邦);赤方(指南方);赤位(指南方);赤天(南方的天)

  2. 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汉朝 [Han Dynasty]。如:赤德(指汉朝的气运)

  3. “赤子”的简称。指婴儿 [baby]。如:赤襁(指婴孩);赤子苍头(泛指老人小孩。苍头:原指老仆,此指老人)

  4. 指鲜血 [blood]。如:赤津津(鲜血渗流的样子);赤臭(血污腐臭之气)

  5. 共产党 [communist party]

    这里现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鲁迅《书信·致李霁野》

〈动〉

  1. 除掉,诛灭 [remove]

    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聊斋志异·小翠》

  2. 又如:赤族(诛灭全族);赤诛(诛杀)

〈名〉

  1.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2.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scholar server]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3. 又如:儒师;儒仙

  4.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伦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础 [Confucianism] 。如: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众或集团);儒教徒(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风(儒家承传下来的风范); 儒门(犹儒家); 儒相(博通儒学的宰相);儒玄(儒学与玄学);儒史(儒学和史学)

  5. 儒生。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门徒、学生; 孔子学说的信徒 [Confucianist]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6. 又如:儒效(儒者的效用,儒学的功效);儒素(儒者的素行);儒侠(儒生和游侠); 儒素(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儒吏(儒生出身的吏员); 儒先(儒生); 儒效(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儒流(儒士之辈)

  7. 旧时对学者或读书人的称呼 [scholar]

    是儒墨之分也。——《荀子·礼论》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8. 又如:儒馆(文臣的居处);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儒户(读书人的户籍);儒冠(古代儒生带的帽子);儒俊(才智出众的儒士);儒修(才能出众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饰);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

〈形〉

  1. 通“懦”。懦弱 [cowardly]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荀子·脩身》

  2. 又如:儒柔,儒弱(柔弱,文弱);儒缓(柔弱,宽柔);儒懦(柔弱,不刚强)

  3. 愚昧无知的 [ignorant]

    儒,愚也。——《广雅》

  4. 通“濡”。缓慢 [slow]

    儒,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管子》

  5. 又如:儒厚(温文厚重);儒输(迂缓迟钝)

〈动〉

  1. (形声。从曰,卬声。本义:仰起,抬起)

  2. 同本义 [hold (one's head) high]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明· 魏学洢《核舟记》

    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乐府诗集·柳树得春风》

  3. 又如:昂首(仰着头);昂首挺胸(仰着头,挺起胸膛。形容无所畏惧或坚决的样子)

  4. 高,升高 [hoist;rise]

    横奉之,令左昂右低,如有首尾然。——《礼记·曲礼》

  5. 抬高物价 [force up the prices]

    昂其直,居为奇货。——《聊斋志异·促织》

〈形〉

  1. 高(与“低”相对) [high]。如:昂霄(高入霄汉,形容出人头地或才能杰出)

  2. 昂扬。高傲 [lofty and proud]。如:昂然(高傲的样子,突出鲜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