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朴知】综合测算

(春日花开)智勇德志,心想事成享清福数。

分析: 如龙升天,智仁勇俱备。意志坚固,千挫不挠,脚步踏实,可成大志,为能成就大业的运格。可统率众人,博得名誉,繁华富贵,福泽绵长。属温良平静、威力强大的首领运数。

数理: 31

【步朴知】五行分析
【步】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7 吉凶分析: 福禄双收,克父命,中年成功隆昌,二子吉祥,晚年劳神,身弱之字。 (
【朴】 繁体: 拼音:pǔ,pò,pō,piáo 五行: 笔画:16 吉凶分析:
【知】 繁体: 拼音:zhī,zhì 五行: 笔画:8 吉凶分析: 理智充足,多才巧智,中年成功隆昌,财官兴旺,清雅荣贵。 (
】含义详细解释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2. 同本义 [walk]

    步,行也。——《说文》

    跬步而不敢忘,孝也。——《礼记·祭义》

    王朝步自周。——《书·召诰》

    步路马必中道。——《礼记·曲礼》

    见夫人之步马者。——《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步余马兮山皋。——《楚辞·屈原·涉江》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3. 又如:止步;信步(随意走动;散步);步步虚心(时时虚怀若谷,毫不自满);步阁(步廊,走廊);步趋(行走)

  4. 以脚步测量远近 [measure]。如:步一步两房之间的距离;步景(测量日影);步量(用脚步测量);步弓(丈量土地用的一种木制器具)

  5. 按照,跟着;跟随 [follow]

    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毛泽东《浣溪沙》

  6. 又如:步人后尘;步武(追随前人脚步而行);步趾(犹追随);步趋(追随,效法)

  7. 踏 [step on]。如:步斗(步玄斗。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据说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步舞(踏步起舞)

  8. 推算;测算 [calculate;reckon]

    迎日步气。——《时令论上》

  9. 又如:步天(测算天体);步漏(推算时刻);步历(推算岁时节候)

〈名〉

  1. 脚步,步伐 [step]

    纤纤作细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盈盈公府步(方步),冉冉府中趋。——《乐府诗集·陌上桑》

  2. 又如:方步(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放步(迈开大步);阔步(迈大步);碎步(小而快的步子);纵步(放开脚步)

  3. 古时一举足叫跬(半步);两足各跨一次叫步。今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pace]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4. 又如:跑步;大踏步;步伐(行走的步子);朝门走了两步,停了下来

  5. 通常是连续发生的一次行动、一个步骤 [step;procedure]。如:下一步怎么办;初步(第一阶段)

  6. 步兵(诸兵种之一) [infantry]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资治通鉴》

  7. 又如:步士(步兵);步队(步兵队伍);步骑(步兵与骑兵);步哨(专任警戒的士兵)

  8. 时运,命运 [luck]

    於乎有哀,国步斯频。——《诗·大雅·桑柔》

  9. 又如:不幸落到这一步;后步(余地);地步(处境;景况)

  10. 埠 [dock],水边停船处

    宅有新屋,步有新船。——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柳宗元《铁炉步志》

〈量〉

  1. 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舆六尺,六尺为步。——《史记·秦始皇本纪》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荀子·劝学》

朴 [Piáo]

〈名〉

  1. 姓(明代有朴素)

  2. 另见 pō;pò;pǔ

朴 [pò]

〈名〉

  1. (形声。左形,右声。古代二字意义不同。“朴”,本义:树皮。《说文》:“木皮也。” 王褒《洞箫赋》:“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

  2. 树木的皮,木皮 [bark]。如:厚朴

  3. 榆科,朴属植物的泛称 [hackberry]木名,落叶乔木,高五六丈,叶形椭圆而尖,上部缘边有锯齿,花细小,色淡黄。实为球形小肉果,黄赤色,味甘可食。木材可制器具

  4. 大木材 [big timber]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楚辞·屈原·九章》

  5. 没有晾干的鼠肉 [rat's meat]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周人谓鼠未腊者朴。——《战国策·秦策三》

〈形〉

  1. 质朴。通“樸” [simple]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庄子·胠箧》

  2. 壮大 [big;stout;sturdy]。如:朴牛(大牛;公牛);朴忠(质朴忠实);朴厚(朴实忠厚);朴茂(朴实优秀)

  3. 另见 piáo;pō;pǔ

朴 [pō]
  1. 另见 piáo;pò;pǔ

朴 [pǔ]

〈名〉

  1. (形声。从木,菐声。本义:未加工的木材)

  2. 同本义 [timber]

    朴,木素也。——《说文》

    既勤朴斫。——《书·梓材》。马注:“未成器也。”

    朴散则为器。——《老子》

    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论衡·量知》

  3. 本质;本性 [nature]

    尚素朴。——张衡《东京赋》。注:“质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4. 货物的成本 [cost]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商君书·垦令》

〈动〉

  1. 砍伐整理 [fell]

    朴桷不斫。——《淮南子·精神》。注:“采也。”

  2. 又如:朴斫(砍斫,削治)

  3. 通“扑”。击,打 [beat;strike]

    举筑朴秦皇帝。——《史记·刺客列传》

    …水衡阎奉朴击卖请。——《史记·酷吏列传》

〈形〉

  1. 淳朴;朴实 [simple;natural;plain]

    敦兮其若朴。——《老子》

    浇淳散朴。——《汉书·黄霸传》

    民敦而俗朴。——《孔子家语·王言》

  2. 又如: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质朴(朴实;不矫饰);诚朴(诚恳朴实);俭朴(俭省朴素);朴秀(朴实而秀美);朴质(朴素纯真);朴讷(朴实而口才不好);朴散(本谓纯真之道分离变异。后亦谓淳朴之风消散);朴愚(质朴愚拙);朴鄙(质朴鄙野);朴涩(质朴迟钝);朴辞(质朴而不文饰之辞);朴赡(质朴而丰富);朴木(质朴厚重);朴索(质朴无华);朴野(质朴无华)

  3. 另见 piáo;pō;pò

知 [zhī]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 同本义 [know]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3.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5. 懂得,了解,理会 [understand]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杂说》

  6.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不知御。——明· 刘基《卖柑者言》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8. 主持;管理 [administer]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10. 识别;区别 [distinguish]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11.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12. 赏识 [appreciate]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13.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

  14. 要好 [be close friends]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16. 感到,感觉,察觉 [perceive]

    [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7. 参与 [participate in;have a hand in]

    高、 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名〉

  1. 知识 [knowledge]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3. 知觉 [consciousness]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4. 知己 [bosom friend]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5. 又如:知心腹(亲信)

  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wisdom;ability]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