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锦武】综合测算

(春日花开)智勇德志,心想事成享清福数。

分析: 如龙升天,智仁勇俱备。意志坚固,千挫不挠,脚步踏实,可成大志,为能成就大业的运格。可统率众人,博得名誉,繁华富贵,福泽绵长。属温良平静、威力强大的首领运数。

数理: 31

【均锦武】五行分析
【均】 繁体: 拼音:jūn 五行: 笔画:7 吉凶分析: 天生聪明,多才巧智,清雅荣贵,成功隆昌,名利双收。 (
【锦】 繁体: 拼音:jǐn 五行: 笔画:16 吉凶分析: 吉凶分明,吉则清贵隆昌,出国富贵,凶则忌车怕水,恶死凶亡。 (
【武】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8 吉凶分析: 吉凶分明,吉则成功隆昌,凶则病弱短寿,刑偶伤子,多灾难。 (
】含义详细解释

〈形〉

  1. (形声。从土,匀声。“匀”亦兼表字义。合起来指土地分配均平。本义:均匀;公平)

  2. 同本义 [equal;even;fair;just]

    均,平也。——《说文》

    乃均土地。——《周礼·小司徒》

    土均。——《周礼·序官·均人》

    大夫不均。——《诗·小雅·北山》

    而患不均。——《论语·季氏》

    盖均无贫。

    性行淑均。——诸葛亮《出师表》

    霜露所均。——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有无不均。——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均壹(公平专一);均浃(平均而普遍);均人(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掌平均土地征役);均徧(公平周徧);均辨(公平);均平(均匀公平);均遍(均匀周遍);均种(指种植的间隔均匀适度)

  4. 等同,相同 [equal]

    德虽如舜,不免形均。——《荀子·君子》

  5. 又如:均权(权势相等);均科(同等之罪);均敌(犹对等);均礼(行对等之礼)

〈动〉

  1. 使…同样;平分 [divide equally;share out equally]

    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续资治通鉴》

  2. 又如:均摊;均贫富

  3. 调和,调节 [adjust]。如:均两浙杂税;均和(调和,协调);均节(调节);均适(调节适应)

  4. 衡量,比较 [weigh]

    均之二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均工(按日计酬)

〈副〉

  1. 皆,都,全部 [without exception;all]

    均欲奋勇出城。——《广东军务记》

    均被火烧。

  2. 又如:诸事均已办妥

〈名〉

  1. 一种制造陶器所用的转轮,又称“陶旋轮”,后喻国政 [wheel]

    秉国之均。——《诗·小雅·节南山》

    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管子·七法》

  2. [计数或计量的] 单位,用以度量其他同类量的标准量,特指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古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a measurement unit]

    夫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均,重不过石。——《风俗通义·钟》

    辍舂哀国均。——《文选·任昉·出郡傅舍哭范仆射》

    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为一均。——《汉书》

  3. 中国水名 [Jun river]。汉水支流之一,上、中游为河南淅河,至河南淅川县与丹水合为均水,也称“丹江”

  4. 中国州名 [Jun prefecture]。今为湖北省均县

  5. 中国宋代瓷窑名,在今河南省禹县 [Jun kiln]

〈名〉

  1. (形声。从帛,金声。本义: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2. 同本义 [brocade]

    锦,襄邑织文。——《说文》。 朱骏声按,染丝织成文章也。 汉襄邑县贡织文。”

    皆奉玉锦束请觌。——《仪礼·聘礼》。注:“玉锦,锦之文纤缛者也。”

    衣锦尚絅。——《礼记·中庸》

    锦衣狐裘。——《诗·秦风·终南》

  3. 又如:锦囊(锦制的袋子);锦衾(锦制的大被);锦帆(锦制的帆);锦覆(以织锦遮掩羞丑,喻作美言庇护)

  4. 古指锦袍 [brocade gown]。如:锦襕衣(华美的袈裟);锦衣纨绔(指华美服装,也指豪华生活)

  5. 旧时书信中的敬词 [your]。如:锦念;锦注(书信用语。敬称对方的关注。也称锦念);锦郎(书轴的别名);锦素(书信)

〈形〉

  1. 比喻鲜艳华美的 [bright and beautiful]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2. 又如:锦文(鲜明华丽的花纹);锦石(有色彩花纹的石头);锦瑟(装饰华丽的瑟);锦币(鲜丽的彩帛)

  3. 在锦上绣花的 [embroidered on brocade]。如:锦字

〈形〉

  1.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valiant]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武大为于大君。——《易·履》

    孔武有力。——《诗·郑风·羔裘》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2. 又如:英武(英俊威武);威武(武力;权势;力量强大);武色(凶猛的神色);武车(威猛的兵车);武健(勇武刚健);武断乡曲(以威势主断曲直)

〈名〉

  1. 指干戈军旅之事 [military]

    德不厚而行武。——《韩非子·五蠹》

    用武之国。——《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用武之地。——《资治通鉴》

    神武雄才。

  2. 又如:武弁(武夫;武官);武不善作(出力的事不能文绉绉地去做);武训(军事训练);武略(军事谋略);武教(军事教育);武运(武事的气运);武德(武道)

  3. 士,兵,卒 [soldier]

    勇武一人,为三军雄。——《淮南子》

    文既有之,武亦宜然。——刘勰《文心雕龙》

  4. 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footstep]

    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国语·周语下》

  5. 舞蹈。通“舞” [dance]

    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吕氏春秋》

  6. 足迹 [footprint]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诗·大雅·生民》

  7. 古州名 [Wu prefecture]。南朝梁置,治所在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

  8. 金属打击乐器 [percussion instrument]

    始奏以文,复乱以武。——《礼记》

〈动〉

  1. 继承 [inherit]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诗·大雅·下武》

〈量〉

  1. 半步。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half step]

    夫目之祭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