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达宛】综合测算

(春日花开)智勇德志,心想事成享清福数。

分析: 如龙升天,智仁勇俱备。意志坚固,千挫不挠,脚步踏实,可成大志,为能成就大业的运格。可统率众人,博得名誉,繁华富贵,福泽绵长。属温良平静、威力强大的首领运数。

数理: 31

【初达宛】五行分析
【初】 繁体: 拼音:chū 五行: 笔画:7 吉凶分析: 刑偶伤子,清雅荣贵,迟婚吉,中年奔波劳苦,晚年隆昌。 (
【达】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16 吉凶分析: 学识渊博,安富尊荣,富寿兴家,成功隆昌,出国之字,官旺。 (
【宛】 繁体: 拼音:wǎn,yuān 五行: 笔画:8 吉凶分析: 秀气巧妙,多才伶俐,温和贤能,出外吉祥,一生英敏幸福。 (
】含义详细解释

〈名〉

  1. (会意。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起始,开端)

  2. 同本义 [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

    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说文》

    初,舒也。——《广雅》。按,谓展帛以就裁。

    初吉终乱。——《易·既济》

    名曰初虑。——《易·书大传》

    我生之初。——《诗·王风·兔爰》

    初疾畏惊,见鬼之来。——《论衡·订鬼》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初岁(年初);初枯(秋季里植物开始枯萎);初头(起初;开头);初化(变化之始);初末(始末)

  4. 本原 [nature]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

〈形〉

  1. 表示次序居第一 [the first in order]。如: 初度(生日);初鼓(一更);初入芦苇(比喻初入仕途);初民(上古时代的百姓)

  2. 本,本来的 [original]。如: 初愿;初志;初心(本意,最初的心意)

〈副〉

  1. 往昔;当初 [in former times,in the past;before]

    初,郑武公娶于 申。——《左传·隐公元年》

    初,鲁肃闻 刘表卒,言于 孙权。——《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 表示时间、频率,相当于“才”、“刚刚”[just;only]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李渔《芙蕖》

  3. 又如:初生(刚刚出生);初凉;初寒

  4. 全;本来就 [whole;all]

    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后汉书》

    前缀

  5. 加在“一”至“十”的前面,表示农历一个月前十天的次序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三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初十

〈动〉

  1. (形声。从辵( 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2. 同本义。泛指畅通 [lead to;go to]

    达,行不相遇也。——《说文》

    达,通也。——《广雅》

    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礼记·内则》

    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国语·吴语》

    达四聪。——《虞书》

    达于河。——《书·禹贡》

    七曰达吏。——《周礼·大宰》

    下达。——《仪礼·士昏礼》

    天下达道。——《礼记·中庸》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唐· 李朝威《柳毅传》

    屋极有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四通八达;达越(疏通瑟底之孔使其声迟重);达乡(相对而畅达的窗户)

  4. 到达,通到 [reach;achieve;attain]

    凉州之兵始达 咸阳。——《资治通鉴》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李白《丁都护歌》

    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列子·汤问》

    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清· 方苞《狱中杂记》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小麦亩产达千斤;达济(渡水到达彼岸);达标(达到规定的标准)

  6. 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 [thoroughly understand]

    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都给事中舒化论 瑞迂滞不达政体。——《明史·海瑞传》

  7. 又如:达者(通达事理的人);达才(通达事理的人);达臣(通达义理的臣子);达言(通达事理的言论);达见(洞晓事物的道理)

  8. 通晓事理,理解,明白 [understand]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

  9. 又如:达心(心里明白通达);达生(能参透人生,了解性命的本质);达权(明白权宜的道理,能临急应变)

  10. 荐举 [recommend]

    在位多所荐达。——《后汉书·黄香传》

  11. 又如:达能(举荐有才能的人);达吏(向上举荐官吏)

  12. 将意思表达出来 [express;convey]

    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13. 又如:转达(把一方的意思告诉另一方);达旨(表达思想);达诚(表达诚挚之情);达善(表达善意);达信(传达消息);达知(通知;告知)

〈形〉

  1. 通行的;共同的 [current;general]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

  2. 又如:达尊(天下人公认的尊贵事物);达孝(天下共认的最大孝道);达制(通行的制度)

  3.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看得开) [comprehensive]。如:达节(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

  4. 显达(地位高而有名声) [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达遂(显达顺遂);达宦(职位显要的官吏);达官贵人(地位高的官吏和尊贵显赫的人物)

〈名〉

  1. 〈方〉∶指父亲 [father]。如:俺达

  2. 地名 [Da county]。今四川省达县

  3. 各处 [everywhere]。如:达听(多方听闻)

  4. 形容物体相碰时发出的声响

    达、达、达,泥浆直溅。——叶圣陶《寒假的一天》

宛 [wǎn]

〈动〉

  1. (形声。从宀( mián),夗( yuàn)声。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本义:弯曲)

  2. 同本义 [bend]

    宛,屈草自覆也。——《说文》

    宛宛黄龙。——《史记·司马相如传》

    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汉书·扬雄传下》

  3. 又如:宛妙(事物屈曲美妙);宛虹(弯曲的虹);宛曲(辗转;曲折);宛委(弯曲;曲折);宛宛(盘旋屈曲的样子;山川道路蜿蜒曲折);宛燀(回旋盘曲)

  4. 晃荡;摇动 [sway]

    晴野霞飞绮,春郊柳宛丝。——白居易诗

  5. 释散 [dispersing]

    纷乎宛乎。——《庄子》。成玄英疏:“纷纶宛转,并释散之貌也。”

〈形〉

  1. 委婉;婉转 [mild and roundabout]

    一面收拾礼物,径往东京,投宿省院诸官,令其于天子之前,善言启奏,别作宛转。——《水浒传》

  2. 又如:宛款(委婉诚恳);宛曼(柔媚;婉转曼妙);宛畅(婉转流畅);宛笃(婉曲而诚挚);宛态(含蓄曲折的情态);宛折(婉转曲折)

  3. 温柔 [gentle and soft]。如:宛约(形容步态柔美);宛顺(和顺;柔顺)

  4. 凹入;低洼 [hollow]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毛传:“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

  5. 隆起 [swelling]

    宛中宛丘。——《尔雅·小宛》。郭璞注:“宛,谓中央隆高。”

  6. 顺利;顺遂 [smoothly]

    天为粤宛,草木养长,五谷蕃实秀大。——《管子》

  7. 小 [small]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诗·小雅·小宛》

〈副〉

  1. 似乎,好像;仿佛 [as if]

    宛然可遇。——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宛然尚在。——《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宛肖(逼真;极像);宛类(很像)

  3. 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 [clearly]。如:宛尔(明显的样子;真切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