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预策】综合测算

(有德)德高望重的事事如意数。

分析: 纯阳独秀的吉数。胆力才谋具备,礼仪有德,健全和顺,能成就大志大业,实为博得名利富贵的最大好运数。

数理: 41

【过预策】五行分析
【过】 繁体: 拼音:guò,guo 五行: 笔画:16 吉凶分析: 暗淡无光,忧心劳神,事劳无功,一生多灾,晚年吉祥。 (
【预】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13 吉凶分析: 英雄格,清雅多才,中年吉祥,晚年隆昌,出国之字。 (
【策】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12 吉凶分析: 二子吉祥,名利双收,多才温和,中年劳,晚年吉祥。 (
】含义详细解释
过 [Guō]

〈名〉

  1. 古国名 [Guo state],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处浇于 过,处 豷于 戈。——《左传·襄公四年》

  2. 姓,过国之后

  3. 另见 guò

过 [guò]

〈动〉

  1. (形声。从辵( 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咼( guā)声。本义:走过,经过)

  2. 同本义 [go across;pass through]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

  4. 超出,胜过 [exceed;go beyond]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聊斋志异·促织》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

  6. 过去(过后) [pass by;go over]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

  8. [婉词]∶去世 [pass away]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10. 给予;递给 [give]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通雅》

  11. 又如:过度

  12. 渡过 [cross]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

  14. 转移;过渡 [transfer]

    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

    过录底稿

  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亦称“过片”)

  16. 〈方〉∶ 传染 [infect]。如:过病(传染疾病)

  17. 度过;过活 [spend the time;pass the time]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清· 林觉民《与妻书》

  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

  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visit]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

  21. 交往,相处 [associate;contact]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过从甚密

  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

  23. 交谈 [talk with each other;converse]。如:过谈(往访交谈)

  24. 错,犯错误 [mismake]

    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

  25. 失去 [lose]。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

  26. 怪罪,责难 [censure]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適(怪罪,责难)

  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adopt;marry]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

  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farrow]。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

  31. 传递 [transport]

    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

  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

  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swallow]。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

  34. 冲刷;漂洗 [wash off]。如:过水(用水漂洗)

  35. [语助]

  36.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

  37.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

  38.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

    我去过北京

    饭吃过了

〈名〉

  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fault;mistake]

    过,罪愆也。——《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

    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过愆(过失;罪咎);过恶(过错);勇于改过;知过必改;过行(过失行为);过计(估计错误)

  3. 〈方〉∶缘故 [cause;reason]。如:离家远的过(离家远的缘故);夏天的过(因为夏天的缘故)

  4. 通“祸”( huò)。灾殃 [disaster;adversity]

    八曰诛以驭其过。——《周礼·天官·大宰》

  5. 又如:大过(大灾大祸)

〈形〉

  1. 过分;;过于;太甚 [excessive]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母;拟之如天,诚不过也。——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过爱(过分的爱);过余(过分);过头话(过分的大话)

〈量〉

  1. 遍,次 [time]。如:过儿(次;遍);一过(一遍);过子(次数;遍)

  2. 另见 guō

〈形〉

  1. (形声。从页( xié), 予声。本义:安乐。经典通用“豫”字)

  2. 同本义 [happy]

    仙亭日登眺, 虎丘时游预。—— 唐· 白居易《和微之诗》

  3. 预先,事先。事先有准备。通“豫” [in advance;beforehand]

    预备走舸。(豫备轻快的小船。豫,同“预”,预先。舸,船;走舸,快船,偏正式词组。)——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4. 又如:预虑(事先考虑);预筮(预卜吉凶);预借元宵(预先点放灯);预日(提前一天);预图(预先考虑);预置(事前陈设)

〈动〉

  1. 参与。通“与” [take part in]

    凡事相及为预。——《珠丛》

    且灌夫何预也?——《汉书·灌夫传》。 师古曰:“预读曰豫。预,干也。”

    次日设朝,董太后降旨,封 皇子协为 陈留王, 董重为骠骑将军, 张让等共预朝政。——《三国演义》

  2. 又如:预席(参加宴会);预选(参与考试选拔);预会(参加集会);预宴(赴宴)

〈名〉

  1. (形声。从竹,朿( 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2.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whip]

    軓前十尺而策半之。——《考工记·舟人》

    则仆执策立于马前。——《礼记·曲礼》

    绕朝赠之以策。——《左传·文公十三年》

    左师为已短策。——《左传·襄公十七年》

    伤吻敝策。——《汉书·王褒传》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战国策·赵策》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振长策而御宇内。——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策辔(马鞭与马缰);策彗(以带叶竹帚制作的马鞭)

  4. 策略;计谋 [tacticsplan;scheme]

    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惠文、 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汉· 贾谊《过秦论》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又如:上策;下策;失策(策略上失误);策无遗算(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6. 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

    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左传·序》疏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周礼·春官》

    书策稠浊,百姓不足。——《战国策·秦策一》

  7. 又如:策府(帝王藏书之所);策简(指簿册文书);策牍(简策版牍。后指书写用的纸张)

  8. 策书。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引申为策命;策免 [document]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乐府诗集·木兰诗》

  9. 又如:策命(用策书任命);策拜(帝王以策书命官);策文(诏书之类的文告)

  10. 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也指一种议论文体 [answer]

    《治安策》——汉· 贾谊

    《教战守策》——宋· 苏轼

  11. 又如:策套(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策学(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策题(科举策试的试题);策第(策试和选评)

  12. 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 [chip]

    善数不用筹策。——《老子》

  13. 又如:策筹(同“筹策”。古代计算工具)

  14. 卜筮用的蓍草 [alpine yarrow]

    詹尹乃端策拂龟。——《楚辞·卜居》

    错龟数策。——《战国策·秦策》

  15. 又如:端策(把蓍草摆正)

〈动〉

  1. 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 [whip]

    将入门,策其马。——《论语·雍也》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汉· 晁错《论贵粟疏》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韩愈《杂说》

  2. 又如:鞭策;策马(鞭马);策马飞舆(驾马车疾行)

  3. 督促;使进步 [instigate;stir up]。如:策厉(督促勉励);策进(促进)

  4. 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 [support]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策杖(执持拐杖。又称扶杖、拄杖);策踵(扶杖接踵而来);策立(站立)

  6. 谋划;策划 [plan;plot]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孙子·虚实》

  7. 又如:策效(谋划效力);策驭(谋划掌握);策选(谋划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