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识枝】综合测算

(点石成金)开花结果的权威进取数。

分析: 开花之象。祯祥吉庆之数,可享天赋的幸福。能得长上之提拔,或与他人合作而大事大成。真乃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永远福禄于子孙之吉运也。

数理: 47

【怀识枝】五行分析
【怀】 繁体: 拼音:huái 五行: 笔画:20 吉凶分析: 浮沉不定,机谋多变,刑偶伤子,晚婚大吉,中年劳,小心爱情厄,出国之格。 (
【识】 繁体: 拼音:shí,zhì 五行: 笔画:19 吉凶分析: 刑偶伤子,清雅荣贵,中年吉祥,晚年隆昌,环境良好。 (
【枝】 繁体: 拼音:zhī,qí 五行: 笔画:8 吉凶分析: 刑偶伤子,多才清雅,中年吉祥,但有意外之灾,晚年隆昌。 (
怀 】含义详细解释

〈动〉

  1. (形声。从心,褱声。本义:想念,怀念)

  2. 同本义 [think of;miss;yearn for]

    怀,思念也。——《说文》

    嗟我怀人。——《诗·周南·卷耳》

    维以不永怀。

    有女怀人。——《诗·召南·野有死麕》

    惟佳人之独怀兮。——《楚辞·悲回风》

    怀良辰以孤往。——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久行怀思。——《后汉书·列女传》

    而不怀仁。——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国怀乡。(国,国都)——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怀土(怀恋故乡;安于所处);怀香(怀念女色;风流);怀慕(怀念仰慕);怀乡(思念故乡)

  4. 心里存有;怀藏 [keep in mind;cherish]

    心怆悢以伤怀。——《文选·班彪·北征赋》

    怀瑾握瑜兮。——《楚辞·九章·怀沙》。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

    怀怒未发。——《战国策·魏策》

    怀信佗傺。——《楚词·屈原·涉江》

    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尚怀狐疑。

    怀其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怀瑾握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姊在吾怀。——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怀玉(怀抱美玉。比喻人具有才德);怀慝(心中怀有不良的意念);怀贰(怀有二心);怀袖(拥抱);怀刺(心怀讽刺)

  6. 包容;包围 [surround]

    荡荡怀山襄陵。——《书·尧典》。传:“怀,包也。”

    怀万物。——《淮南子·览冥》

  7. 又如:怀挟(包藏);怀山(包围山陵)

  8. 孕,怀孕,谓妇女或雌性哺乳动物受精有胎 [be pregnant;conceive]。如:怀耽(怀担。都指怀胎);怀了六甲(旧时指女怀孕);怀子(怀孕);怀身(怀孕)

  9. 归向;依恋 [tend to;be reluctant to leave;feel regret at parting]

    戎狄怀之。——《国语·晋语》

    怀与安,实败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0. 又如:怀向(归向;向往);怀附(归向,归附);怀服(内心顺服);怀化(归服向化)

  11. 招致;招徕 [incur;bring about]。如:怀诱(犹招引);怀辑(怀集;招来)

  12. 安;安抚 [appease;pacify]

    而怀西戎。——《韩非子·五蠹》

    广德行以怀之。—— 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13. 又如:怀生(安于生计);怀保(安抚保护;抚养);怀远(安抚边远的人);怀抚(安抚)

〈名〉

  1. 胸口;怀抱里 [bosom]

    免于父母之怀。——《论语·然后》

    寘子于怀。——《诗·小雅·谷风》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韩非子·初见秦》

  2. 又如:怀黄(怀里揣着金印);怀金(怀揣金印);怀襟(胸襟)

  3. 心意;情意 [mind;affection]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逆以前我怀。

    聊布往怀。——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予怀怆然。——宋· 姜夔《扬州慢》

  4. 又如:怀恩(感念恩德);怀寄(寄托心志);怀爱(心中喜爱)

  5. 古地名 [Huai town],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卅九年,攻怀。——《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

  6. 姓。如:怀素(公元737—799,唐名僧。长沙钱氏,字藏真。善草书,以狂草出名,继承张旭笔法,世称颠狂素)

识 [shí]

〈动〉

  1. (形声。从言。戠( 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 同本义 [know;realize;be aware]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know;recognize]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recognize the worth of;appreciate]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distinguish]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

  1. 见识;知识 [knowledge]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thought]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副〉

  1. 通“适”。刚才 [just now]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识 [zhì]

〈名〉

  1. 旗帜。后作“帜” [flag]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raised words on a bell]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mark;sign]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动〉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put a mark]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remember]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shí

枝 [zhī]

〈名〉

  1.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2. 同本义 [branch]

    枝,木别生条也。——《说文》

    草荄之枝。——《素问·移精变气论》

    千朵万朵压枝低。——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不蔓不枝。——宋· 周敦颐《爱莲说》

    明月别枝惊鹊。——宋· 辛弃疾《西江月》

    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3. 又如:枝任(树叶多的树枝);枝末(树枝的梢头);枝主(枝条和主干);枝杪(树木枝条的梢头);枝柯(枝条);枝干(树枝和树干)

  4. 古代指嫡长子以外的宗族子孙 [collateral branch]

    《诗》云:“本枝百世。”——《左传·庄公六年》

  5. 又如:枝庶(嫡长子以外的支系);枝嗣(旁支的子孙);枝萼(枝上的花萼。喻宗族旁支)

  6. 通“肢”。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limb]

    四枝坚固。——《管子·内业》

    若生四枝。——《荀子·儒效》

    人之有形体四枝。——《吕氏春秋·圜道》

〈量〉

  1. 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spray]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2. 又如:一枝苹果花

  3. 小的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sprig]。如:一枝月桂;一枝欧芹

  4. 用于指杆状的东西,与“支”通。现常用“支”。如:一枝步枪;一枝笔;一枝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