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例籍】综合测算

(猛虎出林)权威显达、吉人天相数。

分析: 独立、单行、权威、忠实、奏功无比之象。和畅通达,热诚忠烈,得众信,破万难而成大业。慈祥有德,善发挥才智,享受天赐之福,终身富荣之极。但因其权威独断独行,难免有孤独之憾,故宜涵养雅量,留神平和。

数理: 37

【前例籍】五行分析
【前】 繁体: 拼音:qián 五行: 笔画:9 吉凶分析: 出外逢贵成功,中年多灾潦倒,晚年吉祥隆昌。 (
【例】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8 吉凶分析: 性刚口快,多愁善感,中年多劳或潦倒,晚年吉祥。 (
【籍】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20 吉凶分析: 晚婚迟得子吉,白手成家,自力更生,中年勤俭,晚年隆昌。 (
】含义详细解释

〈动〉

  1. (本义:前进)

  2. 同本义 [go forward;go ahead]

    前,进也。——《广雅》

    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相如视 秦王无意偿 赵城,乃前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罗敷前致词。——《乐府诗集·陌上桑》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驰而前。——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孔子下车而前。——《庄子》

  3. 又如:前却(进退);前迈(前行,前进);前旌(仪仗中前行的旗帜)

  4. 引导 [guide;lead]

    尸谡祝前。——《仪礼·特牲礼》。注:“犹导也。”

    张若、 謵朋前马。——《庄子·徐无鬼》

  5. 又如:前王(古代举行仪式时在前面引导帝王);前马(在马前引导或护卫)

  6. 进见 [call on (sb.holding high office)]

    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魏书》

  7. 通“翦”。剪裁 [cut;trim]

    无前则徵多,徵多故富。——《韩非子·八经》

〈名〉

  1. 前面,与“后”相对;正面 [ahead;forward;front]

    在前上处。——《诗·邶风·简兮》

    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周书·克殷》

    近出前后。——唐· 柳宗元《三戒》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恐前后受敌。

  2. 又如:前队(前锋);前途(前面;前边);前件(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逻辑学用语。与“后件”对称。假言判断中规定条件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叫“后件”);前行(前锋);前和(枪的前额);前轨(犹前辙);前军(先头部队)

  3. 与“后”相对,时间在先 [ago;before;former]

    我未之前闻也。——《礼记·檀弓》。注:“犹故也。”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纪赞》

    前知其如此。——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前人之述。——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前倨后恭(先傲慢,后谦恭);前光(先人的光辉);前番(前一次;上一次);前埭(上次);前限(前次的限期);前半三世(前半生);前家(前妻);前家儿(前妻之子);前星(指太子);前行(旧时美称吏员);前绪(前人的功业)

  5. 预先;事前 [in advance;beforehand]

    可以前知。——《礼记·中庸》。注:“亦先也。”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

  6. 又如:日前;生前;午前;前知(预知;有预见;事先知道);前算(事前筹划);前虑(事前的谋虑);前觉(犹先觉)

  7. 目前 [present]

    事效见前。——《汉书·严助传》。注:“前,目前也。”

  8. 通“箭”。箭竹 [China-cane]

    有竹前檀柘之壤。——《管子·山国轨》

〈形〉

  1. 从前的 [former;previous]。如:前部长;前主任

  2. 未来的 [future]。如:前景;前程;前途

〈动〉

  1.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compare]

    例,比也。——《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

    举此以例其余。——元· 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

  2. 又如: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名〉

  1. 类;列 [class]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不在此例;例及(连类而及);例侪(按类分列)

  3. 可以作依据的事物;例子 [example]

    两贤同时,便是未有前例。——《南齐书·陆慧晓传》

  4. 又如:援例行事;例贡(边境官员及土司每年依例献纳的贡物;清代又指例贡生);例授(循例封赠);病例;实例

  5. 规定;规则;条例 [rales;stipulation;regulation]

    故例。——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开例;禁例;老例(旧规矩;旧习惯)

〈名〉

  1. (形声。从竹,耤( jí)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2. 同本义 [book;register]

    籍,簿书也。——《说文》

    乃以九畿之籍。——《周礼·大司马》

    掌邦国宾客之体籍。——《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

    非礼也勿籍。——《左传·成公二年》

    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

    宫观之籍。——明· 顾炎武《复庵记》

  3. 又如:籍口(户口);籍戎(编入军籍);籍地(官宦门第);削籍(官吏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除籍(于簿籍中除名)

  4. 泛指书,成册的著作 [book]

    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万章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梦溪笔谈·活板》

    由是文籍生焉。——萧统《文选序》

  5. 又如:籍图(文籍图书);书籍;古籍;经籍;典籍

  6. 代表个人的身份;代表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 [membership]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街问紫芝。——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7. 又如:军籍;党籍;外籍;客籍;团籍;队籍

  8. 籍贯 [native place]

    顷小儿回籍应举。——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书》

  9. 又如:回籍;原籍

  10. 征籍。中国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taxes]

    实亩实籍。——《诗·大雅·韩奕》

  11. 又如:籍税(征收租税);籍赋(赋税);籍敛(征收田税);籍求(敛取);籍取(敛取;征收);籍兵(征集兵士)

  12. 门籍,一种写有当事人姓名的小牌子 [card]

    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汉书·魏相传》

  13. 汉代有事需要出入宫门者,皆有门籍悬于宫门,以备案验

〈动〉

  1. 登记 [register]

    籍吏民。(籍,登记。登记官吏、人民,就是造花名册、户籍册等。)——《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籍名(登记籍贯名字);籍没(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籍夫(登记征用民夫);籍田(藉田。古代天子亲耕之田。以所获祭祀宗庙,并寓劝农之意)

  3. 没收入官 [confiscate]。如:籍配(籍没和充军);籍略(籍没和强取);籍死(犯罪被籍没致死);籍产(没收罪犯所有的财产)

  4. 假借。通“借” [use as a pretext; make use of]。如:籍甚(有所凭藉而更强大);籍在(依赖,慰藉)

〈形〉

  1. 杂乱 [in disorder]。如:狼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