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朱其】综合测算

(掘藏得金)家门余庆的金钱丰盈数。

分析: 天赋幸遇,才略智谋出众。勤俭建业,克服困难,白手起家。财源广进,兴家积蓄,到老愈丰,为子孙继承余庆的福运之数。

数理: 24

【书朱其】五行分析
【书】 繁体: 拼音:shū 五行: 笔画:10 吉凶分析: 清雅荣贵,多才巧智,精明公正,义利分明,英俊成功。 (
【朱】 繁体: 拼音:zhū,shú 五行: 笔画:6 吉凶分析: 清雅伶俐,天生聪颖,多才巧智,中年隆昌,有爱情厄,晚年吉庆。 (
【其】 繁体: 拼音:qí,jī 五行: 笔画:8 吉凶分析: 天生聪颖,多才有能,二子吉祥,中年成功隆昌。 (
】含义详细解释

〈动〉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write;take notes]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draw]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book]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letter]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document]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form of a written or printed character;script]。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calligraphy]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an ancient government post in charge of secretarial duties]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characters]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Six-Books]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imperial edict]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storytelling]。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letter],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朱 [zhū]

〈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本义:赤心木)

  2. 同本义 [the tree with red core]

    朱,赤心木,松柏属。——《说文》

  3. 指朱色的物品 [scarlet thing]

    …朱(此指朱色缯帛)四百裹。——《穆天子传》

  4. 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当时任泰安知府,善诗画。)—— 清· 姚鼐《登泰山记》

〈形〉

  1. 朱色,大红色 。古代称为正色 [vermilion;bright-red]

    网户朱缀。——《楚辞·招魂》

    紫衣而朱冠。——《庄子·达生》

    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墨子·明鬼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韩非子·十过》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朱印(朱色印记);朱封(用朱笔在封口作标记);朱押(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

〈名〉

  1. “朱砂”的简称[innabar]

    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隋书》

  2. 又如: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配成的丸药,治疗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

其 [jī]

〈名〉

  1. 通“諅”。周年 [anniversary]

    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墨子》

    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管子·轻重戊》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豳风·七月》

  2. 另见 qí

其 [qí]

〈名〉

  1. 通“期”。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scheduled time]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

〈代〉

  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 jī),变成“其”。( 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2. 彼、他 [he]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师说》

  3. 又如:独善其身

  4. 她 [she]。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

  5. 它 [it]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

  6. 他们;她们;它们 [they]。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7. 他的 [his]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

  8. 又如:其妻

  9. 她的 [her]。如:其夫

  10. 它的 [its]。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their]。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

  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that]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13. 又如:正当其时

  14. 这样,如此 [such]。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副〉

  1. 也许;大概 [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

    齐国其庶几乎。——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齐其庶几乎。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表示祈使。当,可 [can;may]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详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其善抚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

  3. 将,将要 [should]

    今殷其沦丧。——《书·微子》

  4. 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

    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欤。——唐· 韩愈《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中国其果老矣乎。——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 极,甚 [very]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连〉

  1. 如果,假设 [if]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

  2. 或许;大概 [perhaps]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

  4. 还是。表选择 [still;yet]

    其真无马耶。——唐· 韩愈《杂说》

  5.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助〉

  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5.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