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兆】综合测算

(厚重)贵人相助兴家兴业的大吉数。

分析: 反凶化吉象。位尊望重,建立基业。雅量厚重,足智多谋,善于协调,所谋如意,家门繁荣,福禄寿俱全。为大事大业可成,富贵发达的好暗示。属温和之首领运数。

数理: 16

【峻兆】五行分析
【峻】 繁体: 拼音:jùn 五行: 笔画:10 吉凶分析: 孤独格,英俊佳人,多才贤能,中年隆昌,出国之格。 (
【兆】 繁体: 拼音:zhào 五行: 笔画:6 吉凶分析: 出国之字,清雅荣贵,天生聪颖,中年成功隆昌,名利双收。 (
】含义详细解释

〈形〉

  1. (形声。从山,雋( jùn)声。本义:高而陡峭)

  2. 同本义 [high and precipitous]

    山峻高而蔽日兮。——《楚辞·屈原·涉江》

    山道峻隘。——《北齐书·高昂传》

    是犹上高陵之颠堕峻溪之下而求生。——《韩非子·奸劫弑臣》

  3. 又如:峻危(高耸险峻);峻朵(高峻的山峰);峻岭(崇高的山岭);峻绝(极为陡峭)

  4. 严酷,严厉 [harsh;stern]

    乃峻责租调。——《新唐书·李实传》

    严刑峻法。——《论衡·非韩》

    因以峻文诋之。——《后汉书·朱浮传》

  5. 又如:峻政(苛政);峻责(严厉责求);峻拒(断然拒绝);峻辞(断然辞绝)

  6. 高超 [outstanding;talent]。如:峻绝(高超);峻迈(高超出众);峻论(高论);峻格(高超的格调);峻立(高超特出)

  7. 大;高大 [great;tall and big]

    克明峻德。——《礼记·大学》

  8. 又如:峻宇(高大的屋宇);峻德(大德);峻命(大命,指天帝或帝王的命令);峻博(博大)

  9. 高雅;高贵;高尚 [lofting;noble]。如:峻雅(高雅);峻阀(高贵的门第);峻爵(崇高的爵位)

  10. 严正 [solemn and just]。如:峻整(严正庄重);峻网(严正的法网);峻介(严正耿直);峻切(文词、语言严正切直)

  11. 猛烈 [fierce]。如:峻剂(猛烈的药剂);峻药(猛烈的药物);峻利(猛烈);峻烈(猛烈);峻利(味道浓烈而爽口)

  12. 指文笔刚劲挺拔 [vigorous]。如:峻利(形容笔力刚劲雄健);峻健(刚劲有力);峻洁(诗文刚劲凝练)

〈动〉

  1. 结束,完成 [finish]。如:峻工;峻事(完事,结束)

  2. 增高,加高 [elevate]

    群臣白帝更峻京邑城隍,以从《周易》设险之义。——《魏书》

  3. 升迁,高升 [promote]。如:峻用(提拔任用);峻除(升迁);峻擢(高升);峻迁(高升;升迁);峻登(高升)

〈名〉

  1. (象形。大篆字形像龟甲受灼所生的裂痕。本义:卜兆,龟甲烧后的裂纹)

  2. 同本义 [a sign (in fortune telling)]

    兆卜,灼龟拆也。——兆,古文兆卜省。——《说文》

    掌三兆卜之法。——《周礼·大卜》

    不占卦兆。——《淮南子·本经》

    卜之龟,卦兆得大横。——《史记》

  3. 又如:兆象(占卜时龟板上显示的征象);兆文(据以卜占吉凶的龟甲裂纹);兆卦(显示于卦象上的征兆);兆梦(占梦,圆梦)

  4. 征兆,预兆 [omen]

    相阴阳,占祲兆。——《荀子》

    其兆既成,已在宫中。——《新唐书》

  5. 又如:兆相(预先显示的迹象);兆见(征召显现)

  6. 人民;百姓 [common people]

    行不群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仇。——《楚辞·九章·惜诵》

  7. 又如:兆民(古称太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又称“兆人”、“兆姓”、“兆萌”、“兆蒙”、“兆庶”、“兆众”、“兆黎”、“兆灵”)

  8. 数词。一百万;极言众多 [million]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明· 黄宗羲《原君》

  9. 又如:兆物(兆类。万物);兆亿(数词。极言众多。又指民众);兆古(太古,远古)

  10. 古代设于四郊的祭坛 [altar]。如:兆日(设置祀日神坛);兆位(四郊祭坛的处所);兆祀(设坛祭祀);兆守(监守祭坛的职司)

  11. 墓地,埋葬死人之处 [grave]

    无入子兆。——《左传·哀公二年》

    兆五帝于四郊。——《周礼·春官·小宗伯》

    吾力能改葬,当葬汝于先人之兆。——韩愈《祭十二郎文》

  12. 又如:兆域(墓地四周的疆界。亦以称“墓地”)

〈动〉

  1. 预示;显现 [foretell;portend]。如:瑞雪兆丰年

  2. 开始 [begin]

    能布其德,而兆其谋。——《左传·哀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