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含】综合测算

(明月中天)明月光照,体质刚健的独立权威数。

分析: 光风霁月之象,万物形成自立之势。独立权威,能为首领之运。为人尊仰,享受富贵荣华。路径属迈进发展,中途难免相当苦心步步而进,宛如登梯。立业兴家,大博名利,寿禄丰厚,乃贵重的吉数。女性得此数者,易招灾害,故不宜之。按《易经》观点女性属阴应助男性,是为先天的补数,如具备首领之运,即妻凌夫之格。阴阳生出暗斗,自然不得安宁,故夫妻难免时常反目,或喜极生悲,且妇德不备,家庭不圆满,妻便克夫,所谓两虎相斗,必无双全者慎之戒之。

数理: 21

【端含】五行分析
【端】 繁体: 拼音:duān 五行: 笔画:14 吉凶分析: 英敏多才,智勇双全,清雅荣贵,中年吉祥,环境良好。 (
【含】 繁体: 拼音:hán 五行: 笔画:7 吉凶分析: 福禄双收,名利裕如,多才巧智,中年成功隆昌。 (
】含义详细解释

〈形〉

  1. (形声。从立,耑( duān)声。本义:站得直)

  2. 同本义 [straight]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端行颐霤如矢。——《礼记·王藻》

    振书端书于君前。——《礼记·曲礼》

  3. 又如: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伟(笔直壮大);端端(端正;不倾斜);端身(摆正身体)

  4. 端正。引申为正直 [upright;proper]

    水至平,端不倾。——《荀子·成相》

    选天下之端士。——汉· 贾谊《治安策》

  5.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儿的);端一(端庄娴静);端士(端人;正直的人);正派;端楷(字写得工整);端悫(端正笃实。悫:诚笃)

〈名〉

  1. 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end]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东坡右手执卷端。—— 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两端,末端;笔端;尖端;大端(重要方面);极端;顶端;扁担的两端

  3. 首;顶端 [top]

    常视松端日,每稽潭上烟。——宋· 梅尧臣《昭亭别施度支》

  4. 开头 [beginning]。如:发端;开端

  5. 征兆 [omen]。如:端兆(端倪;迹象)

  6. 头绪 [main threads]

    多端寡要(要领),好谋无决。——《三国志·郭嘉传》

  7. 又如:端序(头绪;条理)

  8. 边际 [limit]。如:端涯(边际)

  9. 思绪;心绪 [train of thought]。如:端忧(闲愁;深忧)

  10. 事由;原委 [cause]

    祸集非无端。——西晋· 陆机《君子行》

  11. 又如:端原(原委;根由);端本澄源(犹言正本清源);争端;衅端

  12. 借口 [pretext]。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如:借端;无端闹事

  13. 项目;种类 [kind]。如:举其一端;变化多端

  14. 周代礼服 [a kind of gown]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古代礼帽),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周礼》

  15. 又如:端衣(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端衰(古丧服上衣);端冕(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和贵族的礼服)

  16. 办法 [approaches;ways;means]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动〉

  1. 详审 [look sb. up and down]。如:端箭(射箭前,以一眼瞄准目标)

  2. 手平举拿物 [hold sth. level with both hands]。如:端饭上菜;端茶送出(官员会客时,不愿地位低于自己的来客久坐,谈话告一段落,端茶略饮,仆人就高喊“送客”,来客就立刻告辞);端简(正笏。谓两手平举捧着手板);端盒(托盘,多木制);端菜;端碗;端盆倒水

  3. 流露 [speak out]。如:有什么想法都端出来

〈副〉

  1. 确实;果真 [really;indeed;if indeed]。如:端端的的(清楚,真实);端切(确实;详细)

  2. 究竟;到底 [after all;in the end]

    这话原不须提了,总来该是夫妻,颠来倒去,自然凑着,不该是夫妻,便说合了,端只要分张。——《醉醒石》

含 [hàn]

〈名〉

  1.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gems or pearls formerly put into the mouth of a corpse]。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王使荣叔归含且赗。——《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

    大丧共(供)含玉。——《周礼·天官·玉府》

    含者何,口实也。——《公羊传·文公五年》

    贝玉曰含。——《谷梁传·隐公元年》

    死则不得饭含。——《战国策·赵策三》

含 [hán]

〈动〉

  1. (形声。从口,今声。本义:含在嘴里)

  2. 同本义 [keep in the mouth]

    含,嗛也。——《说文》

    含,口也,合口亭之也。衔亦然也。——《释名·释饮食》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庄子·外物》

    含杜若,握玉环。——《韩非子·内储说下》

    吾但当含饴弄孙。——《后汉书·明德马皇后传》

    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儿含乳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含乳啼声。

  3. 又如:含哺(口衔食物);含殓(含口;含口垫背。死人入殓时,把珍珠等物放在死人嘴里,叫“含口”。把金钱放在死人身下,叫“垫背”);含咀(衔在口中咀嚼。比喻品味)

  4. 容纳;包含 [contain]

    阿女含泪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含有音乐。——蔡元培《图画》

    含文学之趣味。

    为之含悲。——孙文《序》

  5. 又如:含元(包含万物的本原;包含元气);含气(含藏元气);含孕(包含;孕育);含光(内藏光采,包藏美德)

  6. 忍受;宽容 [bear;endure]。如:含悲茹痛(忍受痛苦);含垢(忍受耻辱);含容(容忍;宽恕);含辱(忍受耻辱);含贷(包涵,宽恕)

  7. 怀着不露;隐藏在内 [cherish;nurse]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杜甫《后出塞五首》

    使渠弥含憎惧死以侥幸。——《韩非子·难囚》

  8. 又如:含哀(怀着哀痛之情);含戚(怀着忧伤);含道(怀藏正道;抱有主张);含愁(怀着愁苦);含伤(怀着悲伤)

  9. 显现;带着 [bring with;wear]。如:含脸(板着面孔);含春(带着笑容;带着春意);含香(带着香气);含嗔(带着生气和责备的神情)

  10. 另见 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