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仁】综合测算

(春日牡丹)博学多才,智略超群的成功数。

分析: 天地溢现瑞气,享天赐之福,处处充满吉兆。富学艺才能,有智谋奇略。忍柔当事,任何难事皆巧于措置而奏大功,为得享福贵荣华的好诱导。得贵人相助,受惠丰厚,易得信用,建功立业,富贵双全,一生享福。

数理: 13

【科仁】五行分析
【科】 繁体: 拼音: 五行: 笔画:9 吉凶分析: 多才俊美,清雅荣贵,中年成功隆昌,出外吉祥幸福。 (
【仁】 繁体: 拼音:rén 五行: 笔画:4 吉凶分析: 理智充足,重情失败,中年劳,晚年吉祥。 (
】含义详细解释

〈名〉

  1. (会意。从禾,从斗。“斗”的意思是“量”。合起来指衡量、分别谷子的等级品类。本义:品类,等级)

  2. 同本义 [sort]

    科,程也。——《说文》

    为力不同科。——《论语·八佾》

    与此同科。——《论衡·幸偶》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巧曹》

  3. 又如:科品(种类;等级);科荣(科第荣华);科爵(指封建王朝官员的品级爵位)

  4. 法令;刑律 [laws and regulations]

    三仪同科。——《太玄·玄离》。注:“法也。”

    从水之科满。——《太玄·从》。注:“法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科防互设(条律禁令交相设置);科文(法令条文);科令(法令;律条);科戒(修道的戒律、法规)

  6. 科举考试的科目或等第 [imperial examination]

    设程试之科,重金爵之赏。——韦昭《博奕论》

  7. 又如:科分(科举中式之年份);科甲出身(由科举及第而取得入仕的资格);科法(科举取士之法);科贡(泛指科举)

  8. 条款;段落 [article]

    科条既备。——《战国策·秦策》

  9. 又如:科段(指文章的段落或部分);科条(科目,项目;条例;谓分类整理成条款、纲目)

  10. 法式;规制 [norms;rule]。如:科式(法式。指宗教仪式);科制(制度;程式)

  11. 课程或业务的分类 [branch of study]。如:文科;工科;理科;科本(课本,教科书)

  12. 官署或机关中按工作性质分设的部门 [section;department]。如:科研所(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科业(指行业中的某一部门);科道(指科道两衙门)

  13. 指科斗文字。我国古代字体之一。以其笔划头圆大、尾细长、状似蝌蚪而得名 [tadpole script]。如:科斗文(科斗文字);科斗字(科斗文字);科斗书(科斗文字);科斗籍(古文经籍)

  14. 传统戏剧角色的动作 [act]

    鼓三通,锣三下科。——《窦娥冤》

  15. 又如:打科;笑科

  16. 草丛 [tuft]。如:科生(丛生);科藤(藤的一种。可以作杖、编席、制绳索)

  17. 通“窠”。坎;坑 [pit]

    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易·说卦》

    [水]盈科而后进。——《孟子·离娄下》

  18. 又如:科子(坑子);科臼(窠臼);科雉(刚出窠之雉;幼雉)

〈动〉

  1. 审理狱讼;判刑 [pass a sentence]。如:科罪(判处罪刑,依律断罪);科半(指依刑律减半判罪);科决(审理判决);科案(审理查究案件)

  2. 考较;查核 [check]。如:科计(估量;计算);科校(稽核);科问(查问)

  3. 课税,征税 [levy]

    假此科敛丁口。——《聊斋志异》

  4. 又如:科派(摊派);科差(向官府缴纳的捐税和承担的差役);科敛(聚敛,收取财物)

  5. 谓参加科举考试 [take part in imperial examination]。如:科甲(旧时指科举);科进(通过科考取得进士出身);科诏(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6. 修剪枝蔓;芟除芜秽 [trim]。如:科柏(修剪柏树。祭扫灵墓);科斧(蚕桑工具之一种。用以砍除桑树繁枝)

〈形〉

  1. 空虚 [empty]

    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易·说卦》。孔颖达疏:“科,空也。阴在内为空。木即空中者,上必枯槁。”

〈名〉

  1.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benevolence]

    仁,亲也。——《说文》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

  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

  4. 有德者之称 [the benevolent]

  5. 旧指有仁德的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7. 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

    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礼记》

  8. 完美的道德 [perfect virtue]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 仁政 [benevolent government]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10. 恩惠 [kindness]

    则民与子仁。——《论语》。皇疏:“恩也。”

    厚泽深仁,遂有天下。——鲁迅《伪自由书》

  11. 同情, 怜悯 [pity]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柳宗元《天说》

  12. 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 [kernel]。如:核桃仁

  13. 类似果仁的东西 [something resembling a kernel of fruit]。如:瓜子仁

  14. 人 [man(pl.men)]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论语·雍也》

  15. 古县名 [Ren]

    又并蒲、 衍、 首、 垣,以临 仁、 平丘。——《史记·春申君列传》

  16. 水名 [Ren River]

    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 湘、 洪、 仁三江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7. 等于8尺(一说7尺,也有说5.6尺或4尺的)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通“仞” [ren]

    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始)于足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形〉

  1. 有感觉能力——与“不”连用,作否定式 [sensitive]。如:两手不仁;皮肤不仁

  2. 温润 [warm and rich]

    汉水重安而宜竹, 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

  3. 敬辞。旧时常用于书信中 [Kind; My good;My dear] 。如:仁台;仁兄

〈动〉

  1. 亲爱 [love]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陛下] 有仁民爱物之意。——王安石《上时政书》

  2. 同情;怜悯 [sympathize]

    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

  3. 思念 [miss]

    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礼记·仲尼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