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梁】综合测算

(明月中天)明月光照,体质刚健的独立权威数。

分析: 光风霁月之象,万物形成自立之势。独立权威,能为首领之运。为人尊仰,享受富贵荣华。路径属迈进发展,中途难免相当苦心步步而进,宛如登梯。立业兴家,大博名利,寿禄丰厚,乃贵重的吉数。女性得此数者,易招灾害,故不宜之。按《易经》观点女性属阴应助男性,是为先天的补数,如具备首领之运,即妻凌夫之格。阴阳生出暗斗,自然不得安宁,故夫妻难免时常反目,或喜极生悲,且妇德不备,家庭不圆满,妻便克夫,所谓两虎相斗,必无双全者慎之戒之。

数理: 21

【峰梁】五行分析
【峰】 繁体: 拼音:fēng 五行: 笔画:10 吉凶分析: 义利分明,清雅荣贵,出外逢贵,成功隆昌,英俊多才。 (
【梁】 繁体: 拼音:liáng 五行: 笔画:11 吉凶分析: 一生清雅,多才口快性刚,中年奔波,劳苦,晚年吉祥。 (
】含义详细解释

〈名〉

  1. (形声。从山,峯( fēng)声。本义:山顶)

  2. 同本义 [peak]

    峯,山耑也。——《说文新附》

    夹岸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吴均《与朱元思书》

  3. 又如:山峰(山的突出的尖顶);高峰;孤峰;峰岫,峰朵,峰头;峰腹(山峰中部)

  4. 最高点;顶点 [summit;peak]。如:洪峰;眉峰;登峰造极;主峰(山脉的最高峰)

  5. 拔地而起的高山 [mount]。如:峰脚(山麓);峰岚(山中云雾);峰岭(山岭)

  6. 突起 [hump]。如:驼峰;峰牛(封牛)

〈名〉

  1. (会意。从木,从水,刅( chuāng)声。从“木”从“水”,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本义:水桥)

  2. 同本义 [bridge]

    梁,水桥也。——《说文》

    梁丽可以冲城。——《庄子·秋水》。司马注:“小船也。”

    除道梁溠。——《左传·庄公四年》

    谨关梁。——《礼记·月令》

    十一月舆梁成。——《孟子》

    十月成梁。——《国语·周语》

    津梁之上。——《国语·晋语》

    造桥为梁,不显其光。——《诗·大雅·大明》

    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泽无舟梁。——《庄子》

  3. 又如:河梁(桥,又借指送别之地);津梁(渡和桥梁);桥梁(桥);梁缘(为得到好的报应而做的修桥补路之类的好事);梁头(桥头);梁津(桥梁与渡口);梁栈(桥梁)

  4. 房梁 [girder;roof beam]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架梁之椽。——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横梁;悬梁(在房梁上上吊);梁楹(屋“梁和大柱);梁倚(如屋梁一般的相依附、倚靠);梁木其坏(以梁木的折毁来比喻贤哲的死亡)

  6. 稻粱。通“粱” [millet]

    养以刍豢黍梁。——《淮南子·人间》

  7. 又如:梁肉(粱肉。泛指美酒佳肴。梁,通“粱”)

  8. 山谷之间的延绵高地 [ridge]。如:梁端(山顶);山梁。又指身体或物体上居中拱起或成弧形的部分。如:脊梁;鼻梁;深辀(古代车子的曲辕);梁冠(有横脊的冠)

  9. 堤堰;鱼堰 [dam]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诗·邶风·谷风》

    隄谓之梁。——《尔雅》。注:“即桥也,或曰石绝水者为梁。”

    梁,水隄也。——《水经注·济水注》

    掌以时渔为梁。——《周礼·渔人》。司农注:“水偃也。偃水为关空,以笱承其空。”

  10. 又如:梁笱(泛指捕鱼具。梁,水中所筑的捕鱼之坝)

  11. 国名 [Liang state]

  12. 周时诸侯国

  13. 战国七雄之一,即魏。魏惠王于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故称梁

    游于梁。——《战国策·齐策四》

  14. 梁使三反。

  15. 朝代名 [Liang Dynasty]

  16. 南朝萧衍(梁武帝)所建(公元502—557年)

  17. 五代朱温(梁太祖)所建,史称后梁(公元907年—923年)

    梁,吾仇也。(黄巢部将朱温,叛变投降唐朝后,赐名全忠,受封为梁王。唐僖宗时,朱全忠拟谋杀李克用,李克用也屡次上表请求讨伐朱全忠。从此,梁、晋之间战争不息,仇恨日深。)——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18. 背晋以归 梁。

    函梁君臣之首。

  19. 古九州之一 [Liang prefecture]。辖境即今陕西省南部及四川省全部

  20. 梁弘御戎。(梁弘给他驾驶兵车。御,驾御;戎,兵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动〉

  1. 架桥、修桥 [make a bridge over]

    令尹斗祁、 莫敖屈重除道梁 溠。——《左传·庄公四年》